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促进五育融合,坚持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以强科培优、省级特色高中建设为切入点,以教师命题能力建设、课堂教学效益提升项目升级提质为抓手,以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学生课堂参与度、专注度改善为重点,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力争教育教学品质再提升,特色创建见成效。
二、工作要点
(一)强化党建引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从严治党,明确“一岗双责”内容要求;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融合;凝练党建品牌,强化实践检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完善党组织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市委巡察整改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组织廉政谈话和风险点排查,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和公众号“党建园地”平台,打造意识形态工作宣传阵地;抓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支部组织建设,以深入整改促进工作全面提升。二是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和党员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两支队伍”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主题党日、党性体验馆、教育基地、红色展馆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党性体检活动,优化工作机制,改进评价制度,推动“两支队伍”建设再上台阶。三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党建与教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双建双联多元育人”党建特色品牌建设有突破。
(二)推进德育品牌建设,为育人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以德育实效性和体系化建设为重点,通过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等途径推进德育工作。
一是坚持课程育人,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实际落实三年一体化自成长德育课程体系。继续抓好体验式主题班会课程。强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建成初具规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坚持管理育人,推进实施学生一日生活制度,修订《学生行为量化评价管理办法》,完善《淄博中学学子成长导航》。组织第九届班主任节和第四届班主任论坛。常态化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度。三是坚持文化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层面,在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基础上面向全体开展传统文化浸润课程;红色文化教育层面,通过学生党校、团校教育实现特色课程建设。四是坚持活动育人,“二月三礼四节”活动初具特色。确定每个社团的特色活动并积极推进活动的开展,保证社团活动的质量和规范。创建宿舍活动育人品牌,丰富宿舍文化节活动种类。五是坚持实践育人。在已建“彩虹农场”的基础上新建校内劳动基地,开发学科融合的项目式高中农耕劳动课程,成立高中劳动社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六是坚持家校协同育人,建立长效机制,有计划推进家长队伍建设,多方面争取优质家庭教育资源,解决家长家庭教育需求。继续举行全员家访、校园开放日、家长学校,促进家校深入沟通,提高家长满意度。
(三)聚焦课堂教学效益,为深化课堂改革找准路径
明确高效课堂关键环节,深化新高考背景下的智能化生本课堂实践,推动课堂改革持续走深走实。
一是推进落实《淄博中学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作方案》,将课堂效益提升作为重点项目,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二是强化集体备课关键环节指导,实行“校领导挂包高三备课组”“中层挂包非高考年级集体备课”制度;三是深入研究“教-学-评一体化”,突出教学设计特别是评价设计的关键作用,落实“从教到学,以学定教”,发挥数据反馈与精准化教学效能,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师生在智能化生本课堂中找准位置,推进基于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和“非满分教学的满分教学”实践。四是在师生评价中落实“破五唯”思想,加强听课和巡课,全面、多维评价教师和学生。
(四)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为省级特色高中创建奠基
以争创省级特色高中为契机,推动五育并举课程融合发展,丰富特色学科课程群资源,提升特色创建实效。
一是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不断发展,开设学科拓展类、文艺体育类、社会实践类等特色校本课程;以劳动课程、贯通课程为切入点探索五育融合;在跨学科融合项目式教学、批判性思维教育等方面深度研究;艺体教育倾力打造核心优势项目,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分项教学进一步提升实效性。二是外语“和· 融”、语文“润心铸魂”、生物“生命成长”、地理“谈天说地” 、艺体选项(模块)教学、“3+1+3”贯通培养等特色课程形成经验,组织山东省启成系列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省级特色高中创建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对小语种教学的常规管理、教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小语种学业水平合格率,发挥对学生成绩提升的“弯道超越”作用。
(五)完善教师系统化培养,为教师主动成长搭建平台
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三新”研究及教学能力明显提升,以教育家型教师为培养目标,系统构建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是坚定“育好学生就是最大师德”的理念,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二是通过集中研修、“四校联盟”同课异构活动、走进名校交流学习、搭建校级名师(名班主任)讲坛等形式,定制化、精准化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交流。三是明确教师发展“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专家”的发展愿景,成立完善教师个人成长档案,督促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四是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建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等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发挥评价办法,发挥优秀教师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主动成长。
(六)坚持文化兴校,为育人阵地建设丰富内涵
推进学校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坚持文化兴校,发挥教代会职能作用,强化“博中一家亲”内涵建设,实现学校科学、精细化管理。
一是继续凝练丰富办学理念、“一训三风”、培养目标等精神文化内涵,完成省级学科基地文化建设工程,建好育人阵地,提高省级学科基地建设水平。二是修订学校各类制度,编制学校制度汇编手册,建强制度文化;结合启成系列活动,完成学校文化内容收集、整理、设计、展示。三是完善学校工会、家委会组织机构,发挥教代会职能,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推动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
(七)聚焦平安文明校园,为高质量办学提供物质保障
全面提升校园安全体系,巩固安全重点工作成果;不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全面提升校园安全体系,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完善校园“三防”建设。充实安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安全演练效能及安全工作质量。二是开展全体在校生心理测评,分类建立心理异常学生档案;多方式科学化进行心理干预,优化心理高危学生应对机制,确保心理高危、特异体质、特殊家庭学生安全稳定,校园平安和谐。三是智慧校园建设重点推进提升网络安全能力,持续推进应用能力建设尤其是提升总务工作信息化水平。四是争取资金,实施校内食堂、宿舍楼内外墙墙面腐蚀、脱皮翻修工程,进一步改善就餐、住宿环境。五是将食品安全做为学校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师生饮食安全。
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