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立足我校课堂改革实际和课程建设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向科学管理要质量,向高效课堂要成绩,向教育科研要效益途径,不断提高教师钻研意识和课堂操作能力。坚持新课程理念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推动学科课程建设和特色课堂建设工作目标的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抓手,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淄博中学课堂研究团队培养实施方案。
二、团队成员
1.课堂研究团队负责人:张继莲
2.课堂研究团队成员:
学科 |
姓名 |
学科 |
姓名 |
语文 |
徐虹 |
历史 |
王陶 |
数学 |
张继莲 |
地理 |
庞海燕 |
英语 |
林丽丽 |
音乐 |
翟颖慧 |
物理 |
蔡生景 |
体育 |
庞倩 |
化学 |
孙海波 |
美术 |
孟佳 |
生物 |
范书军 |
技术 |
田丹 |
政治 |
刘文丽 |
三、核心问题
1.课堂教学创新意识薄弱,尤其在智能化生本课堂研究和落实方面不到位,高效课堂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2.部分公开课准备过度,课堂表演成分比重较高,缺乏有效生成内容的呈现。
3.对学科核心素养理解不够透彻,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如何将其有效渗透进日常教学研究不足。
4.理论知识薄弱,教师科研意识和论文意识有待提高。
四、培养方案
(一)课堂团队培养目标
在教师整体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尤其是结合新高考和新学情的教学能力以及贯彻智能化生本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教师课堂创新意识、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和论文写作意识;在教师个性发展上,根据教师个人不同发展倾向,如优质课堂、信息化教学、论文写作等,指导教师走特色发展之路。规划期内力争培养更多的优质课、优课、微课、基本功大赛获奖者及区级或市级教学能手。
(二)课堂团队培养标准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教学大纲与学生,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要充分体现本学科的学科素养,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和学法指导切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2.讲课语言简洁,精炼高效。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做到讲练、互动、媒体交流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以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浓厚。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形成集紧凑、合作和互动于一体的课堂氛围。要做到放手但不放任,让学生自主却不自流,教师善于进行适时、中肯评价,使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
5.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该掌握的要当堂掌握,该会用的要当堂会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课堂团队培养措施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优秀教育教学论文数篇,完成一篇课堂研究的反思总结,提高教师个人理论水平。
2.加强对新高考政策、新课标的研究。掌握学科核心素养,明晰学科要求,不断钻研教材,打磨课堂,进行深度教学;抓住机遇,走在新课改新高考前沿。
3.加强对全国卷真题的研究,苦练内功。对高考典型题目、典型解法、甚至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进行学习,选择好题,随时积累,构建题库;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提高每位教师的试题研究能力和命题能力,提高对课堂知识的精准把握能力。
4.勤于观摩学习。在无课情况下,积极进行校级公开课的听评课。每人每周至少观摩一节优课,并进行多角度反思总结,内化提升;每月每人推荐一节优课进行资源共享,集体研讨,学习借鉴,共同提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寻找亮点、发现不足,及时反馈、评析,共商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5.定期开展智能化生本课堂研究。每学期定时间、定问题、定发言人进行总结交流两次,可以针对课堂导入方法、小组讨论任务的布置、小组讨论过程的控制、小组展示方式、如何有效点评、不同课型生本课堂研究以及如何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问题展开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6.夯实基本功,上好常规课,打造精品课,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积极参与各种赛事,不断提升个人教学水平。
7.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开阔教师视野。拿来与创新结合,博采众长,打造属于个人的特色高效课堂。
8.及时反思、总结和提升。坚持写教学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中的问题、经验和心得体会,并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争取做一名既会上课又会写东西又会出版专著的名师。
9.形成长效机制。在总结、反思、研讨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方案,形成适合我们学情的制度和措施,保障高效课堂建设常态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