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一: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
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确立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改革先易后难,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我们必将能够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到那个时候,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进行的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社论二: 治理现代化才能共筑中国梦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公报透露的各大亮点引发全社会的热议。其中,许多人把目光聚焦在中央首次提及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学者把它解读为两个维度,一是从权力的来源、权力的行使、权力的制约三个方面改善治理现状,二是从政府、市场和社会切入调整三者的合理关系与地位。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公报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当公报提出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就必须承认我们在有一些领域的治理还不够现代化。尤其是,我们过去三十五年的改革发展一直在努力提升治理水平,有的领域也做得不错,但是把它当成一个体系来看待,应当说还没有做到,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做到。
从第一个维度来说,权力来源于人民,通过历史性的选择与阶段性的选举不断确保权力始终属于人民,进而保证权力在授予国家机关后能够坚守原则与底线,依据宪法法律赋予的责任始终为人民服务,一旦权力背离初衷,那么就需要制约权力的力量。
正如公报所言,“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显然,打造这样的制度笼子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符合宪法法律和现代政治文明规范,这也是不断调整和修正的过程。
对于政府而言,最关键的治理能力就是依法行政的能力,“法无明文授权即禁止”。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因为无权行政、越权行政导致了不少社会矛盾激化,既侵害了群众的合法利益,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这就说明治理的现代化既有迫切性也有必要性,而治理水平也将成为评价各级政府官员的重要指标。
从第二个维度说,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但在现实中存在市场的手装在政府身上,以及政府与社会的两个车轮一大一小等问题。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意味着调整这三者的关系,正如全会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旦发生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就应该像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当然,这个过程需要简政放权,需要自我革命,可能会遭遇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但是这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也是满足人民愿望的做法,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魄力。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推行审批权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就意味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标本兼治的路径。
同样,在政府、社会双轮驱动中国前进的格局下,两个车轮存在大小、转速不统一的问题,也需要逐步调整。比如,过去我们在社会问题上,过度依赖政府出面解决,但是这样往往既费钱费力,效果还不明显。这次全会在公共安全方面就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也就是说,需要把社会这方面的力量加以壮大,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范围、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规模,最终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需求。
三中全会已然闭幕,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将不日下发。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会议精神与要求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和兑现。我们相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结合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其他部署,我们是可以将国家推上“臻于郅治”的轨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社论三:兑现改革承诺就是兑现中国未来
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的首次中央政务会议。这次会议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最为关键也最引人注意的表述,是强调“必须兑现已部署的各项改革承诺”。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未来改革做出的总体部署,可视为这个国家与未来的一份约定。履约的意义之大,难以用只言片语来描述,关系的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倘若没有正确的改革目标,许多事情很可能会南辕北辙。但光有承诺却兑现不了承诺,则无异于空中画饼,难以充饥。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兑现改革承诺的强调,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必要性无须多言。称其“及时”,是因为高层洞悉改革现状,以及对未来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有担忧、有警惕——故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即提出要求“兑现承诺”。
前些时候,媒体对政令不畅问题多有报道和讨论。舆论之所以聚焦这一问题,不是凭空制造议题,而是现实如此,令人无法忽视。政令不畅的原因,是相关政策触动了一些部门或个人的利益,于是,抵制政策的执行成了一些人的本能。推动改革的难处由此可见,改革承诺能否真正兑现,全在于此后的努力。
自1978年始,当代中国的改革历史已有35年。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教训之一,即是一些改革任务既定,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其结果,有的是错过了改革的最好时机,有的则是在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中踟蹰不前。改得过慢或改不动,伤害的都是这个国家的整体利益。
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则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如何能起“决定性作用”呢?其中要义之一,就是要厘清政府职能,去除政府之手对经济运行的不当干预。
其实,去除扭曲的干预已经讲了很多年,但改革成果一直不如预期——对于此前改革的承诺而言,这算是没有真正兑现,也说明了“自我革命”之难。审批权在手的人,哪里舍得轻易放弃审批权力呢?在权力即意味着利益的特定环境里,改革容易受阻,再正常不过。因此,在深层次里,改革不仅要改目前可见的目标,还要改变权力即利益的某些不合理环境。
国企改革的迟缓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最为人诟病的问题之一,就是不合理的垄断。也正因此,关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政令一再出台,但结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民企的“玻璃(1311, 14.00, 1.08%)门”至今仍是现实问题。症结在哪里?就在于既得利益主体对改革形成了阻力,而一些改革任务的实施者,既没有勇气,也缺少智慧和魄力去消解这类阻力。
从过往的教训可以看出,倘若有目标却缺失执行,有承诺却不能兑现,那么代价往往会很大。其一,改革本身失败或不到位,就是重大损失;其二,民众对改革信心会受挫,对改革前途或会产生失望感——而信心是何等的重要;其三,政府的公信力建立于对承诺的履行,改革承诺兑现不了,自然也会伤及公信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下的基调是全面深化改革,并提出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是为一场“大考”,也意味着兑现承诺的责任相当重大。这既要求政令畅通,党政系统上上下下皆要知行合一,勉力为之。同时,也要借助期许改革改变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一起监督推动各项改革的执行。